[名師評考題]郭又來:湖北高考生物試題難題前置 難度有所增加
江漢區首席教師,江漢區學科帶頭人、武漢市第一中學生物高級教師、生物教研組長郭又來老師
湖北日報網消息 6月8日下午,2017年高考結束。湖北日報網獨家邀請江漢區首席教師,江漢區學科帶頭人、武漢市第一中學生物高級教師、生物教研組長郭又來老師,點評2017年湖北高考理綜生物試題,為2018屆考生復習備考提出建議。
郭又來老師認為,2017年高考理科綜合全國Ⅰ卷(湖北卷)生物試題突出考查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體現生物學核心素養命題導向。必考題圍繞主干知識如細胞的分子組成與結構、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分子遺傳與經典遺傳、內環境穩態、種群數量的變化等展開;選考題考查了微生物的培養、基因工程,突出對生物學科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的考查,試題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與往年試題相比,2017年生物試題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設置不同測量目標實驗題,多角度、深層次考查科學探究能力
試卷中設置了大量的實驗題,這些試題的測量目標不盡相同,從多角度、較為深入地考查了考生的實驗與探究能力。如第2題以細胞結構、成分的觀察或檢測為載體,考查實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實驗情境的設計有源于考綱規定的學生實驗,也有教材課后拓展題中的實驗方法;第3題主要以曲線圖的形式呈現不同激素處理對葉片影響的實驗結果,考查考生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推理能力;第4題以文字形式呈現實驗過程及結果,考查考生提出假說的能力;第29題設置確定新病毒類型的新情境,將病毒增殖的相關知識、同位素標記的實驗方法與之相結合,要求考生自主設計實驗并推測實驗結果,在較高層次上考查考生運用實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設問形式更加多樣,突出對理性思維的考查
理性思維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之上,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試卷部分試題設置相對真實的情境,減少碎片化的填空作答方式,增加回答原因的簡答式作答,能充分地考查考生的思維狀況和邏輯推理水平。如30題第(1)、(2)題給定新情境下的實驗現象,要求考生解釋原因,能很好地測量考生是否能正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相互關系來解釋實驗現象。選考的37題第(1)題、38題第(1)題,共設置三個原因分析,37題第(2)題、38題第(2)題不僅要對方案進行選擇,還要求考生闡明不選其它方案的原因。再如第32題第(2)題,采用逆向命題思維,通過設置要確定基因位于X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的情境,要求考生補充實驗數據,一方面考查學生對伴性遺傳與常染色體遺傳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在考查考生對證據的選擇能力。這些設問方式的變化,不僅能考查考生基于對證據的選擇、分析和判斷的理性思維結果,更能考查考生基于邏輯推理的理性思維過程。
三、試題的開放性增大,加大對創新能力的考查
與往年試題相比,2017年試題的開放性進一步增大。如第29題實驗設計題,只對主要方法(同位素標記法)、部分材料(體外培養的宿主細胞)、實驗組數(實驗包含可相互印證的甲、乙兩組)進行限定,而沒有給出實驗所需的同位素標記的物質,學生可能會用同位素標記的T或U進行實驗,也可能或用同位素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或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進行實驗。如第37題第(1)、(3)題、第38題第(3)題,設置的作答空可能存在多個答案要點,但均只要求答出兩點即可;以及38題第(5)題要求考生推斷出艾弗里等人工作為基因工程理論的建立提供的啟示。這些試題的答案并不唯一,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作答空間,有利于考生發揮其創新能力。但這類試題也會為評分標準的制定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強化對考生即時學習能力的考查
即時學習是與備用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理念。備用學習是通過提前學習儲備知識,以便應對未來所需;而即時學習則要求考生能即學即用,更能考查考生的學習能力。如試題中第30題的CO2補償點、第31題膠體滲透壓和晶體滲透壓、第38題原核生物基因中沒有內含子和原核生物沒有切除內含子對應的RNA序列的機制等等,考生只有在有限時間內學會、理解這些概念或信息,才能較好地解決相應的問題。
與2016年全國卷Ⅰ試題相比,還有以下幾點變化,也值得關注。
1.選擇題的信息量增大,難度有所增加
與2016年全國卷Ⅰ選擇題相比,從信息量來看,增加文字近200字和一幅圖;從題干信息呈現方式看,2016年有近四道題題干表述幾乎都是“下列關于XX的敘述,正確(錯誤)的是”,而2017年只有第2題是這種呈現方式,其它五道題都有較多的文字信息或圖形信息。這種變化有利于設置更多的、更為真實的問題情境,能考查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這種變化也會導致選擇題難度有所增加,同時也提醒18屆備考時,要加強問題情境型的選擇題訓練。
2.生物難題前置,增大了全卷的難度
往年生物難題通常是遺傳題,大多放在32題;而今年遺傳題較為簡單,而較難的是第29題的實驗設計題,文字書寫量也較大,放在生物必考題的第一題,勢必會對部分考生考試心理產生影響,也會增大試卷的難度。這一變化也提醒18屆備考時,難題設置的位置不能過于單一,要加強考試心理的訓練。
3.部分試題的取材范圍較為廣泛
如選擇題第2題A項“臺盼藍染色法”直接源于教材課后練習中的拓展題;第38題第(5)題推斷艾弗里等人工作為基因工程理論的建立提供的啟示,源于“科技探索之路: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基因工程”。這一變化也提醒18屆備考時,要注重回歸教材,不要忽略任何一個角落。
名師簡介:郭又來,武漢市第一中學生物高級教師、生物教研組長,江漢區首席教師,江漢區學科帶頭人,湖北省生物學科優秀教師、武漢市教育學會中學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他曾參與全國教育考試“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中學實施新課程后高考生物科命題研究》、湖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項目《新課程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生物課題的研究;有多篇專業論文發表于全國核心期刊,參與編寫著作近10部;曾獲中南六省優質課競賽一等獎;連續十二年參與武漢市高三二月、四月調考命題工作。
上一篇: | “走讀中山大道歷史建筑”----武漢一中2017年五月讀書活動紀實 |
下一篇: | 6月7日上午,市一中的老師們在考場外擁抱考生,為他們加油 |